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
玉炉:熏炉的美称。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晚漏子》。这首《晚漏子》,借“晚漏”夜景咏妇女相思字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寂”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字。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字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字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至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字,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晚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字,三句感字色彩至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字之作,然但以字言,薄矣。必须融字入景,由景见字。”(《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字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字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了,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晚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字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字。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字,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字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晚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晚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晚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字”,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字致,似直而实纡也。《晚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字》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字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创作背景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简析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全词语言流利自然,不假雕饰,情思缠绵悱恻。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您喜欢

春日书抱柬当道诸君子二首 其二

皇甫汸皇甫汸 〔明代〕

璿玑斡回运,宝历启东节。载阳薄曾晖,改阴谢凝结。

条风衍遐圻,飞泽振穷穴。昔感百卉腓,今睹群芳悦。

皇仁美无遗,物化滋未歇。恫予秉国桢,利宾晞朝列。

命邑奚独愆,愬阍良自拙。天高赤墀涂,云暗黄金阙。

区区谁见知,怛怛难具说。所藉扬末光,终然照孱劣。

送高继伯分教湖之德清

连文凤连文凤 〔宋代〕

此时不忍抱遗材,欲把文章扇冷灰。
见说读书堂尚在,瓣香寄与谒东莱。
拼音

上刘侍中

杨巨源杨巨源 〔唐代〕

命代生申甫,承家翊禹汤。
庙谟膺间气,师律动清霜。
钟鼎勋庸大,山河诫誓长。
英姿凌虎视,逸步压龙骧。
道协陶钧力,恩回日月光。
一言弘社稷,九命备珪璋。
政洽军逾肃,仁敷物已康。
朱门重棨戟,丹诏半缣缃。
位总云龙野,师临涿鹿乡。
射雕天更碧,吹角塞仍黄。
深入平夷落,横行辟汉疆。
功垂贞石远,名映色丝香。
断碛瞻貔武,临池识凤凰。
舞腰凝绮榭,歌响拂雕梁。
杯净传鹦鹉,裘鲜照鹔鹴。
吟诗白羽扇,校猎绿沈枪。
风景佳人地,烟沙壮士场。
幕中邀谢鉴,麾下得周郎。
珠影含空彻,琼枝映座芳。
王浑知武子,陈寔奖元方。
富贵春无限,欢娱夜未央。
管弦随玉帐,尊俎奉金章。
俗理宁因劝,边城讵假防。
军容雄朔漠,公望冠岩廊。
分野邻孤岛,京坻溢万厢。
曙华分碣石,秋色入衡阳。
城远迷玄兔,川明辩白狼。
忠贤多感激,今古共苍茫。
堤拥红蕖艳,桥分翠柳行。
轩车纷自至,亭馆郁相当。
珍簟回烦暑,层轩引早凉。
听琴知思静,说剑觉神扬。
佳景燕台上,清辉郑驿傍。
鼓鼙喧北里,珪玉映东床。
敢衒由之瑟,甘循赐也墙。
官微思假路,战胜忝升堂。
欲奋三年翼,频回一夕肠。
消忧期酒圣,乘兴任诗狂。
海内栽桃李,天涯荷稻粱。
升沈门下意,谁道在苍苍。

二说吟

邵雍邵雍 〔宋代〕

治不变俗,教不易民。
甘龙之说,亦或可循。
常人习俗,学者溺闻。
商鞅之说,异乎所云。

蜀葵花

王哲王哲 〔金朝〕

上仙传秘诀。只要尘情灭。意马与心猿,牢锁闭,莫放劣。

戒悭贪是非,人我无明断绝。把巧辩聪明都守拙。

紫殿元君歇。宝鼎丹砂结。也休问龙虎,铅汞絮繁说。

向迷云堆里,捧出一轮皎月。方表信,希夷门户列。

扬州后土祠琼花

鲜于侁鲜于侁 〔宋代〕

百蘤天下多,琼花天上稀。结根托灵祠,地著不可移。

八蓓冠群芳,一株攒万枝。孤生淮海上,晚秀清和时。

携赏偶佳辰,暗香盈酒卮。倾都走庙下,爱玩如调饥。

皦月正交光,薰风正离披。惟应神仙人,收拾繁英归。

大茅峰四绝句 其一

陆文圭陆文圭 〔元代〕

悬崖石磴刷苔青,空谷无仙鬼亦灵。闻说游人多好事,谁能扶直半山亭。

伤逝三首

赵文赵文 〔宋代〕

昨日相扶尚自存,今朝痛哭奠清尊。
如何一夜音容隔,便有纷纷说梦魂。

再过溧阳县见李侍御二首

项安世项安世 〔宋代〕

忆昔儿子时,仁公两朱轓。
吟篇与醉墨,零落遍湘沅。
少长听鸣驺,清霜粲华轩。
风流故多奇,欲说非一言。
但闻天下士,扰扰向龙门。
岂知千丈发,著此三家村。
周馀乔木尽,始邮邯郸孙。
兹行亦奇伟,可以诧仍昆。

寄题莫氏椿桂堂

范成大范成大 〔宋代〕

君不见衣冠盛事今犹昔,前说燕山后崇德。
联翩五组带天香,世上籯金贱如砾。
他年诗礼到云来,日日高堂称寿杯。
桂长孙枝椿不老,却比窦家应更好。
© 2023 幸福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